Search


青春名人堂/劣根性

聯合報 今日登場/姚尚德

  • Share this:


青春名人堂/劣根性

聯合報 今日登場/姚尚德

「姚老師,您最近過得怎麼樣?希望您一切如舊。」

「平啊,沒有人一開頭就這樣問候的。而且,一切如舊聽起來好像在詛咒人。」

「是嗎?那該怎麼說?」

「就說『希望您一切都好』啊。」

「這樣沒有想像空間啊。」

許久未見,電話那頭的小平說起話來愈發機巧,他的反應之快,幾度讓我語塞。我這才想起,已經就讀國三的他,思維能力與四年前我剛認識的那個孩子相比,自然不能同日而語。2012年夏天,我和一群台灣的藝術工作者來到廣西邊上的一個山村,在村裡一所愛心家園中進行為期兩個星期的藝術夏令營。在我的默劇課中,有幾個表現特別亮眼的孩子,當時小學四年級的小平是其中之一。平有著高度的觀察力和模仿能力,當其他孩子還在摸索的階段,他已經可以抓到我動作的要領,並且有餘裕地發展自己的動作。從來沒有受過表演訓練的平,肢體充滿力道,甚至帶著一種鑽研的態度面對這項新鮮事物。平時沉默寡言的他,似乎找到了一種自在的表達管道,在我幾次鼓勵後,小平開始試著創作自己的默劇小品。

「姚老師,看您對小平這麼好,有件事還是要跟您說一下,讓您有個心理準備。」家園的主任突然話鋒一轉,語帶保留地說:「小平其實是個很不負責任的孩子。當大家都在家園幫忙做事時,他常常隨便完事就不見人影。他個性孤僻,不太聽得進別人的意見。他有一種--」主任思索著什麼字詞比較恰當。「一種劣根性。」主任的結論像殘酷的審判書,對象是一名只有國小四年級的孩子。

2014年夏天,我帶著小平和家園另外四名也剛從小學畢業的孩子,進行一個月的旅行,從廣西一路往北走,帶著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。那次旅行因為有足夠的時間相處,我於是可以就近觀察那個被主任「註記」的孩子。有天,我們騎著自行車環繞雲南大理的洱海,途中看見好幾名當地的白族小孩在湖裡玩水,我一時興起便鼓勵孩子們也一起下去。五個孩子中,只有小平落落大方,在其他人扭捏畏縮的時候,他已經跟白族孩子們開心地打起水仗來。非但如此,結束後,他還幫著大夥一起收拾散落在四處的游泳器具。那個孤僻、具有劣根性的孩子,在我眼裡卻是個熱情、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少年。有天,平突然跟我說,「我不是孤僻,我只是喜歡安靜地想事情。」我終於知道,在擁有一百多個孩子難免吵雜的家園,這是平需要的自處方式。

升上國中的小平,一下子便被班上同學選為班代表。老師說他熱心助人,功課雖然只在中段,但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。他跳機器舞、演默劇、攝影、寫詩、打球賽……樣樣來,儼然成了學校的小紅人。

「姚老師啊,您資助我的錢,我都有記錄下來,月底如果有剩,我就買些糖果給弟弟妹妹吃。」電話那頭,小平認真地交代著他的花費用度。「我還存了一點點錢,下次您來,我買個禮物送您。」不用啦,你一切都好就是給我最棒的禮物了--我本來想如此回應,話到嘴邊,怕被他嫌八股,還是改口:「你這是慷我之慨嗎?」然後,電話那頭,又是一連串的追根究柢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孩子,12歲時,你的那聲求救,20年後,終於被自己聽見。 一篇最難寫的自傳,一場最赤裸的獨白。 小丑不流淚 / 作者: 姚尚德 / 遠流出版社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79855
View all posts